当前位置: 政策公开 > 政策详情

政策详情

为家乡矢志不渝 为百姓不忘初心

发布时间:2017-07-31

施洼村位于江苏省涟水县城东北,现有村民2830人,党员102人。原施洼村无工业引领,无特色示范农业带动,村内信访矛盾重重,村集体债务累累,干群关系紧张。近年来,施洼全村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由“十二五”期间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发展成如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30万元的脱贫示范村。作为带头人始终坚定一个目标——脱贫致富达小康,不管任务有多繁重,能吃苦的施洼人定能完成;不管前方有多荆棘,不服输的施洼人定能战胜;不管路途有多艰辛,无畏惧的施洼人定能到达。

一、一心为公,做无怨无悔的引路者。

一是带好头,树好样,打造一支和谐村班子。几年来,坚持把村班子建设放在第一位,对村干部定权责、立规范,组织党员干部参加“三会一课”、“学习日”等系列活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真正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二是知上情,摸实情,走出一条强村新路子。工作中一边静下心来深入学习研究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惠农助农的方针政策,谋举措、思发展;一边蹲下身来深入群众,走村串户,听民声、解民忧。先后多次组织群众代表到县内的模范村及周边县区参观学习,让村民开阔眼界,提振信心,有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最令人欣慰的是群众牢骚少了,信任多了,支持多了。“撸起袖子拼命干”,成功创办了金谷草编织、双强蔬菜和金农土地股份种植合作社。

三是心系民,勇担当,做好一篇富民新文章。为合作社蔬菜能有好的销路,卖上好的价钱,每日凌晨2时左右独自驱车赶往县城东菜场、淮安新天地等菜场找销路,虽历经酷暑的煎熬,感受严冬的拷问,但每当看到合作社社员领取红利和劳动报酬时,心里倍感满足。

二、克难攻坚,做富民强村的开拓者。

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时刻不忘淮安市委姚书记驻村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坚持在思路上求新,方法上求实,效果上求真。一是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添动能。自筹资金400多万元,铺设村组道路21公里,疏浚田间渠道36.3公里,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在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双增收”上下功夫。在村里建起草场和草编厂,成立“金谷草编专业合作社”,带动120余名留守妇女、老人和困难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同时投入150万元新建150亩蔬菜大棚,其中,上级扶贫资金35万元作为集体股份,低收入农户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模式加入合作社,通过科学运作,合作社每年可盈利近4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可增收10万元。

三是在拓宽增收路径上求突破。村集体购置三台收割机和一辆货车,在解决草编合作社运输问题的同时,通过收割机、汽车租赁,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可实现6万元以上。

三、矢志不渝,做全面小康的推动者。

“我们小干部也要有大境界、大情怀、大作为。一方面做活土地文章。”不断放大土地股份合作、流转经营、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计划到2018年底实现村土地全域流转。2017年,新拓展370亩高效设施蔬菜大棚,新成立年出栏500头肉牛的畜禽养殖合作社和340亩以水生蔬菜为主的家庭农场。坚持低收入农户优先务工原则,常年用工80余人,季节性用工4000多人次,有力带动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

另一方面调优种植结构。一次会议擦出一片火花,在2016年省党代会期间,通过与无锡市党代表欧阳华同志深入交流,“施洼村有土地、劳动力,也有农户种植茭白,但没形成规模;白塔村有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但缺土地,两个村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可有效解决旱地蔬菜种植与水生蔬菜种植资源互补问题,引领苏北地区循环高效种植新高地。

四、服务一枝花,赢得党群夸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要想得到村民长期的认可,既要解决富民强村的大事,又要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真正让全体村民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为此,抓住创建“省级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契机,累计投入286余万元对集中居住点进行了绿化、亮化、硬化,完善了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基础设施,村民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顺利通过了省里验收。2016年,我们又投入10多万元打造了120平方米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设有劳动保障、信访接待、人口计生、党员服务等6个窗口,村“两委”干部轮流到服务中心坐班,并发放服务联系卡,及时帮助村民排忧解难。中心还设有农商行POS机、饮水机、打气筒、传真机等便民设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小额取款、医疗结报、电瓶车充电充气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在村“两委”全方位温馨服务感召下,全村党员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和对村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不断增强,积极参与支持村级公共事务自觉性明显提升。85岁的老党员嵇海仁得知村民休闲广场绿化需要树木,主动提出将自家老宅上一棵27年的银杏树捐出来,移栽到休闲广场。他说:“村干部一心为大家干事,作为党员也有责任出一份力!”现在,广场内绿树荫荫、曲径幽幽,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村民还给广场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聚心园”。目前,村集中居住点已入住102户,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村民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