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公开 > 政策详情

政策详情

关于统筹推进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面上低收入村持续增收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9-04-09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突出抓好纳入建档立卡的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增收工作,既注重发挥经济薄弱村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又广泛凝聚各方帮扶力量,开展结对挂钩帮扶,取得了明显进展。到2018年底,全市已实现142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脱贫率达83.5%。但从目前情况看,全市还有28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尚未达标出列,已出列的142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有些仍存在返贫风险;另经县区排查上报统计,除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外,全市面上还有548个村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8万元(以下简称低收入村),村集体经济全面增收达标任务仍然艰巨。为统筹推进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持续增收,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全局,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五年行动计划,逐村找准结合点,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有力有效地开展结对挂钩帮扶,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利用各方资源,组织实施持续带动增收项目,全面推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厘清思路,编制规划,找准项目,确保规划制定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

2.坚持产业为主、融合发展。坚持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布局项目,注重培育产业主体,充分发挥优势特色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持续增收水平。

3.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外部帮扶与村集体自身努力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村集体自我发展能力。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脱贫攻坚战场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推动脱贫攻坚与锤炼作风、锻炼队伍相统一。

4.坚持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强基固本之策,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引领,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切实强化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村集体增收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地见效。

(三)目标任务

到2019年底,确保28个未达标出列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提前一年实现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面达标出列目标;所有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50%左右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

到2020年底,确保所有省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在18万元以上,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所有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

二、增收路径

(一)培育特色产业增收达标一批。引导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和特色生态休闲农业,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农业品牌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推进植保、烘干、仓储等设备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增加村集体收入。优先推进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一村一品一店”全覆盖,到 2020年底每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至少有 1 名电商扶贫专业人才、建成 1 个电商综合服务站点。各级安排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向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倾斜,注重项目配套衔接,帮助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农业产业。(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府扶贫办、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发改委、市供销社等)

(二)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增收达标一批。各级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用于扶贫的其他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原则上都可选择通过折股量化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对一些偏远或受规划限制、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小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探索以行政划拨、政府购买等方式在区位较好区域,异地兴建或购置标准化厂房、商铺等物业补充经营性资产,产权明晰到村,收益归村。强化产业扶贫与资产收益扶贫的密切结合,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本地资源条件,选择实施具有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和良好发展预期的产业项目,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精心选择实施主体,依法依约明确扶贫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加强和规范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规范扶贫资产折旧、处置。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清偿债务后,应优先保障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权益。(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府扶贫办、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

(三)深化改革创新增收达标一批。深化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完善利益联结,切实发挥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作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按规定适当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和配套设施使用费。支持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耕作服务社等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合作经营,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合理设置集体股和成员股,规范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行和收益分配机制。有效落实村级财务阳光监管改革,强化村集体“三资”管理,凡集体资源、资产流转交易必须进入农村产权市场公开操作。在具备条件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增加财产性收入。(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府扶贫办等)

(四)结合农房改善增收达标一批。优先安排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规划范围内的低收入村实施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同步引导土地集中流转,实施农田连片治理,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鼓励集中搬迁的村成立村级专业合作服务社,统一经营农民流转土地,通过发包、出租、领办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对农户“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依据有关法律政策,可采取货币化、实物置换等方式进行补偿。对资金比较宽裕的地方,土地复垦整理形成的新增耕地经营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其收益计入集体经济收入。在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的经营性用房,产权留给村集体,增加村集体财产性收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优先安排规划保留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开展“四治理四提升”,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结合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的居住人口变化情况,以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情况,适时探索开展并村联组工作。同时,鼓励强村并弱村,在更大范围集聚资源,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农房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等)

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对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村级班子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其中软弱后进的村党组织大力整顿提升。着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本村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可通过下派任职、跨村交流等多种形式加以解决。鼓励选派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参与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党建指导工作。及时将政治上靠得住、发展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党员选拔充实进村级“两委”班子,注重从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复退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中培养村级干部后备力量,形成良好的干部梯队。(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扶贫办等)

(二)强化县区主体责任落实。县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增收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尚未脱贫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的要求,组织市县乡联动帮扶,进一步抓好增收脱贫任务落实。对已达标退出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由县区直接承担巩固提升、防止返贫责任。对面上低收入村,要统筹全县区力量,合力帮扶攻坚,确保如期达标。(各县区党委政府)

(三)凝聚挂包帮扶合力。对已达标退出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其市级结对挂钩帮扶单位,原则上不再帮扶集体经济发展(原低收入农户结对关系不变),调整为结对挂钩帮扶面上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由市级单位结对挂钩帮扶100个低收入村。各县区对所有低收入村,都要明确县区结对挂钩帮扶单位(原低收入农户结对关系不变),实现帮扶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全覆盖。有市级帮扶单位的低收入村,组建市县乡联动帮扶组,合力开展帮扶。未安排市级帮扶单位的低收入村,由县区帮扶单位牵头帮扶。结对挂钩帮扶单位要指导村级组织厘清思路、找准项目,落实扶持政策、投入扶持资金,切实履行帮扶责任。继续深入实施人大代表“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开展“四级政协委员”志愿者精准扶贫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帮扶济困活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才和智力扶贫上的优势,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对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发展产业给予贷款支持。(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各单位)

(四)加大资金扶持。市县两级加大对低收入村扶持力度,2019-2020年,市级财政安排6000万元扶持100个低收入村,每村一次性补助60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营性项目,分2019、2020年两年安排。其余448个低收入村由县区补助,每村不低于60万元。各县区从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节余土地指标交易获得净收益中,拿出不低于10%用于扶持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增收。以县区为单位,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重点向尚未达标出列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倾斜,集中财力扶持其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各县区对整合的各类资金,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精准使用,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对自身发展条件不具备的村,也可集中使用,采取“飞地”“抱团”等方式,实施统筹带动增收项目,将项目资产量化到尚未达标出列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收益归尚未达标出列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保障帮扶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避免出现滞留,切实起到应有的帮扶效果。(各县区党委政府,市财政局、市政府扶贫办等)

(五)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各县区要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的争取和项目实施力度,做好设施农用地备案工作,指导扶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工作。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地复合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支持。(各县区党委政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等)

(六)加大对增收脱贫典型宣传推广力度。对已达标出列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要认真进行总结分析,筛选出增收脱贫的好路径、好模式,加以复制推广。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采取基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对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增收和挂包帮扶进行广泛宣传。对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增收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优先推荐国家、省级表彰,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支持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增收。(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扶贫办等)

(七)严格督查考核。将低收入村帮扶资金、项目纳入阳光扶贫系统,实时录入,跟踪监管。市级建立季度例会制度,听取工作汇报,通报各县区和市委驻县区工作队(组)进展情况。组织年度考核,并将其列入扶贫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在考核中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核实收入达标情况。对工作不力、未完成目标任务或工作不实、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委驻各县区帮扶工作队(组)、市纪委监委机关、市政府扶贫办等)

 

 

         附件:1.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集体经济低收入村增收任务分解表

2.市级各帮扶单位挂钩帮扶未脱贫经济薄弱村一览表

3.市级各帮扶单位挂钩帮扶集体经济低收入村一览表




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 

2019年4月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