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公开 > 政策详情

政策详情

关于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2-14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各有关部门: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已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整改落实。

 

          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    

                         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政府    

   2019年2月14日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6号),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苏发〔2018〕25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淮发〔2018〕36号)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强化责任落实,突出问题导向,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围绕我区2020年如期摘帽出列、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和省、市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部署要求,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强化“阳光扶贫”落实,强化系统化思维,强化“五个转变”,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为淮安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通过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结合,到2019年底,全区尚未脱贫的7.67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

2.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通过聚焦要素投入,集中力量帮扶,现有17个尚未达标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分年度全部脱贫,确保2019年实现所有省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2020年巩固提升。

3.退出重点县区和渠北片区面貌明显改善。到2020年,按照省级标准退出重点帮扶县区;加大苏嘴、顺河片区整体帮扶力度,进一步有效解决制约片区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渠北片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4.建立健全循环稳定长效脱贫机制。建立健全应对返贫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基本建立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统筹解决淮安区城乡贫困问题的制度和机制。

(三)工作要求

1.坚持目标标准。紧盯既定目标要求,扎扎实实谋划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确保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如期脱贫,经得起历史检验,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调高标准、吊高胃口,避免陷入“福利陷阱”。

2.保证脱贫质量。要素再聚焦,措施再精准,保持工作的定力,稳扎稳打,把识别、施策、退出等环节抓得更实、更细,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实提高脱贫成效可持续性,让低收入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3.突出问题导向。瞄准重点难点,找准薄弱环节,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突破,真正补齐短板、建强弱项,带动面上工作扎实向前推进。

4.注重总结提升。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创新,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实践,着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和缓解相对贫困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党建引领、一点五试”等农村综合改革优秀经验做法。

5.强化阳光监管。保持阳光扶贫系统持续高效运行,把所有扶贫资金来源、数量、路径、流向、扶贫项目实施和帮扶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让群众可查询、可监督。深化系统统筹设计,切实防范风险源点,努力形成一套资金“不流失”、干部“不能腐”、脱贫“可持续”的机制。

6.统筹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抉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正确处理外部帮扶与低收入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更加注重培养低收入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引导低收入群众表达自身意愿、维护自身权益。

二、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工作

(一)规范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动态管理。严格依法建档立卡,进一步规范“两公告两比对四公示”程序,持续抓好申报公告、脱贫公告,相关部门数据比对、入户人工核对,行政村、镇、区三级公示和异议审核公示各环节工作,夯实精准脱贫工作基础。建立健全基层动态调整工作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库维护管理。逐步建立常态化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扶贫对象“五签字五确认”程序,从建档立卡到兑现脱贫帮扶销账全过程跟踪留痕、签字确认。(各镇、街道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区扶贫办)

(二)推进建档立卡数据信息共享。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一安排,完善建档立卡指标体系,细化收入等指标核算方法和业务规程。加强部门间数据比对共享和数据分析应用,为工作指导和政策决策提供支撑。(区扶贫办)

(三)完善区级扶贫项目库建设。认真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论证、储备,加快推进区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根据低收入人口需求、政策调整变化、脱贫攻坚进度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出。根据项目进展、项目效果等情况,及时更新调整相关项目内容。项目库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及时采集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竣工后扶贫效果和跟踪情况等信息。(各镇、街道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区扶贫办、区财政局)

(四)强化贫困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统计监测工作的领导,强化对低收入农户监测网点的跟踪管理,完善低收入农户统计监测制度,督促监测网点记账户据实记账。进一步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统计监测点的数据分析,结合全区建档立卡数据,做好贫困监测预警分析工作,及时反映全区脱贫进程。完善贫困预警办法,进一步加强农村内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贫困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监测力度。研究居民相对贫困测量办法和对策措施,把握缓解相对贫困进程,探索建立农村内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警长效机制。(区扶贫办、监测点所在镇、区统计局)

(五)着力完善“阳光扶贫”系统。推动重心下移,以区为运行责任主体,镇街道为基础应用单位,并适时向村级延伸的“阳光扶贫”系统运行体系。在区镇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阳光扶贫”窗口,在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设立查询终端,开展阳光扶贫便民服务。充分调研区镇两级对系统完善的需求,结合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制定功能完善清单。强化系统实时运行,安排专人定期查看系统数据录入情况,通过问题通报等形式实时监管、跟踪监管。实施阳光扶贫系统扩围升级,将所有涉农资金纳入阳光扶贫系统,开发业务流程,防范风险源点。(区阳光办、区财政局、区纪委监委、区扶贫办等,各镇、街道)

(六)着力完善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制度政策衔接机制。按照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低收入人口识别认定的标准、程序等,统筹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救助或帮扶范围,实现双向衔接。开展低保与建档立卡数据库的信息比对,强化农村低保对象与扶贫开发对象动态调整工作,健全完善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等常态工作机制,确保“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社会救助政策进一步向扶贫开发低收入人口延伸、拓展,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扶贫开发低收入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扶贫开发政策向低保对象开放,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即可享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防止“一兜了之”。(各镇、街道,区民政局、区扶贫办、区人社局等)

三、强化重点对象脱贫攻坚工作

(一)加快农村重点低收入群体精准脱贫。对因病致贫农村低收入群体,建立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精准扶贫补充保险等衔接配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对高龄、孤寡、失能、失独老人,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等低收入群体,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及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困境儿童分类保障、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高龄补贴、残疾人生活和照料(护理)补贴等政策,予以救助。同时,对困难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通过购买服务,为他们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对因病因灾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低收入群体,完善临时救助机制,突出及时性和灵活性,充分发挥“救急难”作用。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精准识别重点低收入群体,搞好政策衔接和工作配合,集中力量帮扶,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各镇、街道,区民政局、区扶贫办、区人社局、区卫生计生委、区妇联、区残联、区财政局等)

(二)确保重点经济薄弱村如期脱贫。要建强配强村级班子,科学制定和实施脱贫规划,依托村级资源资产等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鼓励各类人才回村创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推进资产收益扶贫,促进重点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壮大、低收入农户增收,确保如期脱贫。因地制宜精选项目,充分用好省、市财政补助资金,加快重点经济薄弱村发展步伐。注重发挥挂钩帮扶单位优势和驻村干部作用,着力拓宽重点经济薄弱村发展路子。优先将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纳入住房条件改善规划,增加村集体资源资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对未纳入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范围的村,开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排查,重点关注未达18万元的村,通过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各镇、街道,区扶贫办、区委农工部、区农房办、区农委、区住建局、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等)

(三)加大重点片区整体帮扶力度。持续加大灌溉总渠以北片区整体帮扶,积极主动对接省级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和相关成员单位,充实和完善帮扶规划,细化年度工作计划,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实施一批带动片区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实事短板。优先改善重点片区农民住房条件,加快区域整体脱贫进程。(苏嘴镇、顺河镇,区发改委、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国土分局、区农委、区住建局、区农业开发局、区扶贫办、区财政局等)

四、深化专项扶贫措施

(一)做强产业扶贫。支持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着力建设一批重点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扶持建成一批重点扶贫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用好省农委补助资金,实施好苏嘴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车桥镇芡实生产加工、施河百斯特农业蔬菜生产及加工基地等农业产业富民项目。积极争取市级扶持资金,积极发展稻虾种养。着力完善各类产业扶贫项目直接扶持到村到户机制。对省里转移支付下达县区农业产业化资金,围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重点支持深度经济薄弱村及集体经济收入未达18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经济薄弱地区开展“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低收入农户”新型合作经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低收入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实现低收入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建立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区通过政策购买服务方式向低收入农户提供便利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多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经济薄弱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优先延伸到经济薄弱村,推广以购代捐扶贫模式,组织开展经济薄弱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和交易区场活动。加强经济薄弱地区镇级电商服务站点、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仓储配送中心等建设,强化电商扶贫人才培养,引导和鼓励第三方电商企业建立扶贫电商服务平台,完善电商带贫机制。充分利用分布式光伏、风电扶贫项目支持政策,发挥对经济薄弱地区特殊困难低收入农户、重度残疾人增收脱贫效益。挖掘田园风光、民居村落、传统民俗、人文历史等资源,科学规划、适度开发旅游扶贫。加强经济薄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各镇、街道,区农委、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旅游局、区扶贫办、区财政局、区供销社、区审计局、区邮政公司等)

(二)深化就业创业扶贫。打造岗位援助、免费培训、电商创业、扶贫车间、职校培养特色化就业扶贫示范区。三年新增帮扶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创业5500人。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提供全覆盖的就业援助。更大力度组织开展品牌化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有效落实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稳定就业。引导建设扶贫产业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按照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人数依规给予一定补贴。积极购买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岗位补贴政策,帮扶就业困难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对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和转移就业劳动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加大低收入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较大幅度提高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中技能劳动者比例。加大职业学校对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的招生政策宣传力度,帮助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将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全面覆盖到有创业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组织开展创业培训“进乡村”活动,面向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开展全流程创业培训。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引导在创业过程中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入园孵化。(各镇、街道,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农委、区扶贫办、区商务局、区残联等)

(三)全力保障低收入农户住房安全。优先扶持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确保到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规范农村危房改造认定程序,审核程序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一户一档的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危房改造信息公示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实行“五个基本”,加强危房改造施工现场质量巡查与指导监督,确保危房改造的工程质量。对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能力极弱的特困户,要创新改造方式和补助政策,利用闲置农房和集体公房置换、配套扶持资金等方式,兜底解决特困户住房安全问题。鼓励农村危房改造农户进城入镇或集中居住区居住,位于规划重点村庄和特色村庄的危房改造农户,可按规划进行翻建、插建。(各镇、街道,区住建局、区扶贫办、区财政局、区国土分局等)

(四)深化资产收益扶贫。各级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用于扶贫的其他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原则上都可选择通过折股量化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强化产业扶贫与资产收益扶贫的密切结合,选择实施具有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和良好发展预期的产业项目,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精心选择实施主体,依法依约明确扶贫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加强和规范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做好已脱贫低收入农户、新增和返贫农户收益分享的动态调整。规范扶贫资产折旧、处置。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清偿债务后,应优先保障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权益。实行律师“一对一”结对扶贫项目,对本地重要的资产收益扶贫情况进行“法律体检”,确保扶贫资产安全。积极推进经济薄弱地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优化配置集体资源资产,盘活低收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多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各镇、街道,区扶贫办、区委农工部、区财政局、区农委、区国土分局、区农委、区司法局等)

(五)深入实施教育扶贫。以九年义务教育为核心,深入实施教育助力脱贫致富行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综合防控机制,确保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完善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政府资助政策。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足额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助学金,普通高中阶段免学费、普通高校本专阶段新入学学生一次性“育才兴教”等政策。对经济薄弱地区优先安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专项补助经费,到2020年底经济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达到省办学标准。优先为经济薄弱地区教学点补充青年教师,鼓励优秀教师到教学点任教。加强经济薄弱地区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建设,为寄宿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经济薄弱地区优先实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落实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鼓励通过公益捐赠等方式,用于褒奖长期扎根基层的优秀乡村教师。支持建设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和现代化实训基地。(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等)

(六)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财政全额补贴。落实七类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和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基本医保住院起付标准、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比普通参保人员均下降50%,报销比例均相应提高5个百分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50%,报销比例相应提高5个百分点政策。全面开展由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的低收入农户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报销后仍有的合规医疗费用,进行再报销。全面落实大重病患者的兜底保障政策,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2倍,同时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政策规定的,其家庭成员中已经享受医疗救助的大重病患者,经个人申请,可参照单人保纳入低保范围。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施和完善慢性疾病门诊补偿政策,逐步提高封顶线和报销比例。全面实行低收入人口县域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建立信息化结算平台,自动识别、即时结报。在全面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20种大病专项救治政策的基础上,将肝癌、肝硬化等10个病种再纳入专项救治病种范围。加快推进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支持免费培养农村高职(专科)医学生,经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证书后,补充到经济薄弱地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在现有编制总量内通过筒化程序公开招聘医技人员,公开招聘时优先考虑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紧缺的专业岗位。全面实施县域医联体建设,积极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对慢性病、常见病的防治,降低因病致贫风险。对自愿签约的低收入农户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规范管理,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落实支持政策,做实做优低收入人口签约服务。对所有符合政策的人群,开展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免费筛查。实施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唐氏综合症免费筛查公共卫生项目。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低收入群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各镇、街道,区卫生计生委、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扶贫办、区财政局等)

(七)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对未标注脱贫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100%参保登记,100%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100%由地方政府为其代缴不低于省定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鼓励通过互助养老、设立孝善基金等途径,创新家庭养老方式。用好国家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相关政策,加快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务的设施。加快建立低收入家庭“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对象核准核对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健全临时救助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救助范围。以赡养抚养、生产经营、事故赔偿等为重点,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开展以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公证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需求帮扶。(各镇、街道,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卫生计生委、区司法局、区扶贫办、区财政局、区残联等)

(八)开展低收入残疾人脱贫行动。把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作为就业援助重点对象,积极推动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和自主创业。将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政策规定的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无法单独立户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以及三级智力残疾人、三级精神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研究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向三、四级精神、智力和肢体残疾人覆盖延伸,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障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对16周岁以上有长期照料护理需求的低收入重度残疾人提供照料和托养服务有关政策。逐步推进农村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面推进经济薄弱地区基层“残疾人之家”建设,提升经济薄弱地区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水平。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对精神和智力障碍残疾人优先给予救助、补贴等政策扶持。办好特殊教育,全面落实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探索开展“送教上门”,让低收入家庭残疾儿童享受有质量保障的教育。(各镇、街道,区残联、区教育局、区卫生计生委、区民政局、区扶贫办等)

(九)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加强扶贫扶志教育引导,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通过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动员更多低收入群众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以及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形成正向激励。学习借鉴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总结推广脱贫致富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全面宣传淮安区扶贫减贫事业取得成就,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低收入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发挥村规民约约束作用,推广道德评议、“星级评比”等做法,破除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倡导勤俭、孝亲、友善等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扶贫领域信用建设,把扶贫领域诚信纳入国家信用监管体系,将不履行赡养义务、虚报冒领扶贫资金、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等纳入公共信用信息档案,将其行为人列为失信人员名单。(各镇、街道,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广新局、区扶贫办、区经信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等)

五、提升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条件

(一)大力推进交通扶贫。围绕农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全区行政村通双车道四级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完成灌溉总渠以北片区淮茭线9.6公里道路建设改造;基本完成经济薄弱地区现有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任务,加快264省道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结构,在经济薄弱地区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公交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支持新型农村产业园、新型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旅游点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薄弱地区精准扶贫项目优先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到2020年经济薄弱地区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镇村公交开通100%。(区交通运输局、区发改委、区国土分局、区扶贫办等,各镇、街道)

(二)大力推进水利扶贫。扎实推进区域供水二期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尽快实现城乡居民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进经济薄弱地区灌区续建配套、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里下河洼地、黄河故道后续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安排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协助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试挖段施工,加强经济薄弱地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区水利局、区农委、区农业开发局、区气象局、区地震局等,各镇、街道)

(三)大力推进电力和网络扶贫。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全覆盖。实施经济薄弱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动,提高城乡电力保障均等化水平。构筑经济薄弱地区民生保障网络系统,推动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覆盖,优先拓展脱贫急需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视频系统,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开展农户用网推广活动。支持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手机应用,完善运用好阳光扶贫手机APP。加快农村综合服务社信息化改造,发挥好“益农信息社”作用,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创业创新融合,更好服务于脱贫攻坚。(区委网信办、区经信委、供电营业部、区发改委、区农委、区供销总社、区扶贫办等,各镇、街道)

(四)大力推进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厕所革命”,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推进经济薄弱地区乡村绿色生态建设,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植树绿化富民活动。继续开展农村河道轮浚工程。开展农村公路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实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水利局、区环保局、区卫生计生委、区交通运输局、区农委等,各镇、街道)

六、加强脱贫攻坚行动支撑保障

(一)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扶贫作为改善民生支出的重要领域,强化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区财政局、区扶贫办、区审计局等,各镇、街道)

(二)强化金融支持。深入实施金融助推脱贫致富行动。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优势,精准对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资产收益扶贫等融资需求。强化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主力军作用,健全主办行制度。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支持各金融机构强化农村网点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担保体系,积极对接省农业信用担保公司。深化政银企担融资担保风险分担合作,充分发挥省信用担保淮安分公司作用。用足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凡有劳动能力、有增收项目、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现应贷尽贷。(人民银行淮安分行、区金融办、区财政局、区农商行等,各镇、街道)

(三)强化土地政策支持。紧紧抓住省自然资源厅帮扶淮安区契机,全力用好省自然资源厅为淮安区“量身定制”的20条帮扶政策,深入实施国土支持脱贫致富行动。加强土地规划统筹引领,科学合理配置规划空间,保障扶贫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时向扶贫用地予以倾斜。优先在经济薄弱村实施综合整治项目,综合配套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统一调查登记发证工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按照《江苏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节余指标转让收益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农民搬迁补偿、土地整治、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区国土分局、区农业开发局、区财政局、区农委、区扶贫办等,各镇、街道)

(四)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大乡村振兴新型村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鼓励本土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深入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扶持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加强与省市农科院所联系,集聚涉农院校、科研机构的农业技术专家组建产业扶贫技术团队,主动为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每个经济薄弱村均有1名科技专家,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打造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升级版,更好地发挥促农增收作用。扎实推进“科技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科技局、区农委、区教育局、区科协,各镇、街道)

七、加强和改善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

(一)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各镇(街道)、区各相关部门要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心,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优先位置,时刻保持攻坚态势,进一步绷紧第一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这根弦,进一步强化打硬仗、啃硬骨头的思想,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咬定总攻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为2020年决战决胜奠定坚实基础。要聚焦突出问题提高脱贫攻坚质效,盯住脱贫攻坚薄弱环节,进一步补齐集体经济、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精神贫困等短板,不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要细化分解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脱贫攻坚任务,明确具体举措,分解到年、落实到人;成员单位每年要向领导小组报告本部门本单位脱贫攻坚工作完成情况。各镇(街道)、各部门要细化实化脱贫攻坚责任图谱,逐项逐级压实责任。(各镇、街道,区各有关部门单位)

(二)完善脱贫攻坚考核评估机制。要扎实做好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基础性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责任上全面压实、保障上周到细致。根据脱贫攻坚新进展,改进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方式,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估程序,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根据工作需要,报请区委批准,开展对重要政策落实情况、重要工作推进情况和脱贫攻坚成效的第三方评估。(区扶贫办、区纪委监委等,各镇、街道)

(三)加强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建设。深入排查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建设情况,对其中软弱后进的大力整顿提升,坚持撤换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着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村级“两委”班子成员。严格按照省、市定标准落实村级运转经费。认真落实村“两委”干部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年功补贴、离任生活补贴等规定,建立有关报酬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待遇保障。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基层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述评考核重要内容。对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建设不力的,要及时约谈提醒相关责任人,后果严重的要问责追责。(各镇、街道,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扶贫办等)

(四)强化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建设。开展脱贫攻坚业务培训,落实分级培训责任,对扶贫系统干部进行轮训。每年对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乡镇扶贫专干和经济薄弱村扶贫书记(主任)集中轮训一次,突出需求导向和实战化训练,着重提高落实党的扶贫政策、团结带领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强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在脱贫攻坚中工作出色、表现优秀的扶贫干部、基层干部注重提拔使用。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镇扶贫专干、村级扶贫书记(主任),要落实好津补贴等政策,改善工作条件。(各镇、街道,区委组织部、区扶贫办、区财政局、区民政局等)

(五)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深入实施人大代表“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开展“四级政协委员”志愿者精准扶贫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才和智力扶贫上的优势,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千企帮千户,淮商助扶贫”行动。充分发挥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继续发挥“慈善一日捐”“春蕾计划”“爱心包裹”“三支一扶”等扶贫公益品牌效应。鼓励支持各类慈善组织在政府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信息,广泛开展慈善扶贫济困。鼓励和支持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到经济薄弱地区开展志愿扶贫行动,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助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创业引领等扶贫活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支持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深入经济薄弱地区,为“三留守”人群、残疾人等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帮扶、能力提升、权益保障等方面服务。(各镇、街道,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工商联、区民政局、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区扶贫办等)

(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思想,全面宣传淮安扶贫减贫事业所取得成就,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生动报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大力营造“脱贫致富光荣、扶贫济困光荣”的良好氛围。积极利用阳光扶贫网站、阳光扶贫APP等平台开展宣传推广。认真组织推荐申报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奖。年底由区委、区政府或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通报扶贫工作先进镇、单位、个人和优秀项目。(各镇、街道,区委宣传部、区扶贫办等)

(七)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开展“三查三治”,即查责任、工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治不尽责、不作为、不担当;查识别、施策、脱贫是否精准,治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查程序、规范、廉洁是否符合要求,治徇私舞弊、优亲厚友、贪赃枉法。要加强统筹整合,取消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杜绝多头、层层、重复检查。从严控制基层填表报数。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加强扶贫警示教育工作,集中曝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扶贫领域典型案例。(区纪委监委、区委巡察办、区扶贫办等,各镇、街道)

(八)做好脱贫攻坚风险防范工作。各镇(街道)要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风险进行评估,防止盲目跟风,制定防范和处置产业扶贫市场风险的应对措施防范农村非法集资风险,强化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监管,避免扶贫小额贷款还贷风险。防止以脱贫攻坚名义盲目举债,防止金融机构借支持脱贫攻坚名义违法违规提供融资。加强对脱贫攻坚舆情监测,及时引导社会舆论。(各镇、街道,人民银行淮安分行、区金融办、区城资中心、区财政局、区农委、区扶贫办、区委网信办、区委宣传部、区农商行等)

(九)抓好脱贫攻坚总结提升。对脱贫攻坚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提升和推广。注重调查研究,适时提出2020年后我区深化缓解相对贫困的有关建议,保持扶贫开发政策的连续性。(各镇、街道,区扶贫办)

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实施意见》,以“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尽快补上贫困短板”为遵循,创新工作举措,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努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