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进事迹 > 优秀项目详情

优秀项目详情

精准定位 小芦笋铺出脱贫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05-28

一、背景与概况

涟水县红窑镇地处涟水县东北部,李庄村位于红窑镇域中心南侧,235省道贯穿全村,李庄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农户520户2860人,目前低收入农户有83户,243人,2019年被列入为低收入村。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亩。现有村民家庭主要经济收入以稻麦更替种植为主,辅以大豆、玉米、油菜等传统农作物过渡,畜牧养殖主要是猪、牛、羊、鸡、鸭等普通家禽。

二、基本模式和创新做法

芦笋是一种高营养价植、保健型的高档蔬菜,被称为“蔬菜之王”。芦笋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紧俏,在我国市场也日益畅销,深受欢迎。芦笋每亩收益上万元以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淮安市行政审批局、民建淮安市委结对帮扶李庄村,通过对李庄村现有发展资源及目前市场的研判,发现李庄村气候,温度、湿度、早晚的气候,且土壤呈弱碱性,非常适宜种植芦笋,同时也有种植经验丰富的经营主体,在各级单位和领导的帮助下,争取资金实施红窑镇李庄村芦笋基地项目,该项目位于涟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于2019年4月份启动建设,总占地面积1100亩,总投入22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580万元,为省农业产业富民资金400万元、市低收入村帮扶资金180万元。项目主要包括连栋大棚,钢架大棚,车间、冷库、仓库等生产管理用房,及桥涵路等配套设施,政府资金主要以建大棚为主,大棚建成后,以租赁的形式出租给经营主体使用,项目主要由企业投入结合省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自项目实施以来,红窑镇李庄村芦笋基地项目受到省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一)选择优势品种。根据生产、市场等因素,筛选优势、对路品种,积极实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项目,成功引进达宝莉、特利龙等高产优质芦笋新品种。

(二)推广先进技术。全面推广大棚早熟栽培技术,延长芦笋收获期,实现四季生产,稳步提高亩均产量。推广生物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有效提升芦笋品质。


(三)做强产业链条。打造绿色健康芦笋产业链,做强“春竺”等一批芦笋品牌,开展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开展田头预冷,实现从田头到市场的全程冷链运输,积极招引芦笋精深加工企业,提升芦笋产业层次。

(四)打造同创模式。开展“飞地同创”,走强村弱村联合抱团发展路径,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探索“公司+村集体+经营主体+贫困户”脱贫增收模式。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

(一)经济效益

红窑镇李庄村芦笋基地项目利用产业富民资金红窑镇新灯塔村200万元和岔庙镇荣锦村200万元以及红窑镇李庄村、三村村、金城村3个市级低收入村帮扶资金各60万元,每年可带动红窑镇新灯塔村(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6万元,岔庙镇荣锦村(市定经济薄弱村)增收6万元,红窑镇李庄村、三村村、金城村等低收入村合计增收22.8万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

带动周边群众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低收入人口67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三)生态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土地,使得村庄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避免秸秆焚烧现象发生,优化村庄环境。

四、经验与启示

(一)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产品,同时要结合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农业要具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只有培育出有特色、优质的农产品,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从而达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要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适合本地生产实际的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定期组织种植大户、新型主体参加芦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观摩活动,充分利用项目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等,培育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芦笋种植职业农民与新型主体。

(四)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拓宽增收面,加强与科研机构深度对接,将芦笋产业链拉长,招引芦笋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芦笋产业发展。